中醫辯證論治小兒厭食,分脾健運、胃陰不足、脾胃氣虛三型。
脾失鍵運型:主要表現為患兒面色少華,不思飲食或食而無味,形體偏瘦,舌苔膩,脈尚有力,治宜和脾助運,用曲麥積術湯,常用藥:神曲10克、炒麥芽10克、枳實3克、白術10克。
胃陰不足型:主要表現為患兒口干多飲,不喜進食,皮膚干燥,缺乏潤澤,大便干結,地圖舌,或舌光紅少津,脈細,治宜養胃育陰,用養胃增液湯,常用藥:北沙參10克、石斛10克、玉竹6克、白芍10克、生甘草6克、烏梅6克。
脾胃氣虛型:主要表現為患兒精神較差,不活潑,大便不成形、糊狀,夾不消化食物殘渣,易出汗,舌苔薄白,脈無力。治宜健脾益氣,用四君子湯加味,常用藥:太子參10克、生甘草5克、陳皮3克。
除以上方法外,臨床還常配合中藥治療,多用芪斛楂顆粒,亦可單用此藥進行治療。本劑主藥為黃芪、淮山、炙甘草、茯苓、石斛、炒麥芽、山楂、木瓜、黨參、白術、陳皮等,可主治脾胃氣虛、脾失健運所引起的厭食、挑食、汗多、體虛感冒等癥,用開水沖服,7歲以下每次1袋,7歲以上每次2袋,一日3次(每袋10克),服1個月。
上一篇: 如何安排幼兒期兒童的飲食
下一篇: 怎樣及早發現寶貝患上病毒性心肌炎?